美食佳肴离不开油盐酱醋,其中食用植物油被现代人广泛使用,品种相当丰富。有人自然会问:我们日常饮食用的植物油可能会出现哪些质量问题?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据了解,在近期,就有个别店家经营的菜籽油被检出酸价超标问题。
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植物油,品种达到几十种,主要有: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棉籽油、芝麻油、亚麻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棕榈油、棕榈仁油、玉米油、米糠油、核桃油、红花籽油、葡萄籽油、花椒籽油、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茶叶籽油、元宝枫籽油、牡丹籽油、食用植物调和油、杏仁油、椰子油、小麦胚油,等等。普通家庭往往使用几种常规的食用植物油,消费量较大。
关于酸价,这些年,食品安全科普文章讲得很多。酸价,又称酸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的酸败程度。酸价超标会导致食品有哈喇等异味,严重超标时会产生醛酮类化合物。酸价是脂肪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标志,脂肪在长期保藏过程中,由于微生物、酶和热的作用发生缓慢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而脂肪的质量与其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有关。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也越好。
那么,油脂酸价值的变化与什么有关呢?其大小与制取油脂的原料、油脂制取与加工的工艺、油脂的贮运方法、条件等有关。如,成熟油料种子较不成熟或发芽生霉的种子制取油脂的酸价要小;油脂在贮藏期间,由于水分、温度、光线、脂肪酶等因素的作用,被分解为游离脂肪酸而使酸价增大。由于高温、使用时间长等原因,可能导致酸价偏高或超标,摄入这样的食品会对健康有影响吗?
在一般情况下,酸价略有升高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食用植物油酸价过高,则会导致人体肠胃不适、腹泻并损害肝脏,对身体有一定的危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2716-2018)中规定,食用植物油(包括调和油)中酸价的最大限量值为3mg/g。
分析食用植物油中酸价检验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原料采购把关不严,也可能是生产工艺不达标,还可能与产品储藏条件不当有关。家里食用时,要注重产品品牌、保质期、储藏情况等,确保产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