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黑河市粮食加工业情况调研报告

2020-10-13
摘要:

201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共14家,其中:面粉加工企业5户,油脂加工企业5户,杂粮加工企业2户,玉米加工2户,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8.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

黑河市统计局

为准确详细了解全市粮食加工业企业生产情况、发展方向和存在困难,2020年7月份,市统计局工业科对全市14家全部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和5家典型的规模以下粮食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现将我市粮食加工业发展情况和现状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关于我市粮食种植结构情况

黑河市庶有 “大豆之乡、北国粮仓”的美誉。2019年全市粮食产量517万吨,其中:大豆总产量255万吨,占粮食总产量49.3%;玉米总产量208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0.2%;小麦27万吨,占粮食总产量5.2%,其它杂粮占粮食总产量的5.3%。

2019年全市主要粮食产量情况

1.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情况

201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共14家,其中:面粉加工企业5户,油脂加工企业5户,杂粮加工企业2户,玉米加工2户,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8.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其中:玉米加工业产值占粮食加工业总产值的67.7%,面粉加工占粮食加工业总产值的14.7%;植物油加工占粮食加工业总产值的9%;杂粮加工占粮食加工业总产值的8.6%。2019年粮食加工企业总生产能力设计210万吨,其中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总生产能力150万吨,全市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市粮食总产量40.6%。 2019年,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除北安象屿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能满负荷生产以外,其他企业都不能全年满负荷生产,有8家企业生产5个月以上,有3家企业只能生产5个月以下,剩下的2家企业处于停产状态。

2.规模以下粮食加工业情况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统计我市规模以下粮食加工企业233家,营业收入12.6亿元,其中营业收入1500万元以上只有31家,多数为小微企业,主要从事豆腐房、原始榨油、烧酒厂和小的面粉厂等,受资金和原材料季节性因素只能间断性生产。

二、存在的困难

(一)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全市247家粮食加工企业中产值过亿元仅有3家,多数企业为中、小微企业。多数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作坊式”管理,一方面缺少绿色食品加工业向纵深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储备,使得加工业靠技术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缺乏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适应现代化外向型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大部分处在初加工和粗加工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经营者素质普遍较低。行业利润率低,企业发展受政策影响大。据调查,随着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加工企业原粮成本不断上涨,全市小麦粉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1.7%,在粮食加工行业中利润率最低。

(二)产供销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品质状况决定加工产品的质量,直接对产品销售和效益产生影响。我市粮食加工专用化程度、组织化程度低,粮食加工企业大多还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与农民没有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时甚至出现农户销售和企业原料供应均无保障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粮食加工业的较快发展。全市很多面粉加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主要原因是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例如:嫩江县鸿兴面粉有限公司和五大连池市开发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能力均为10万吨,由于收不到小麦,只能加工2万吨面粉。造成不能满负荷生产的原因:种植小麦对于农户来说效益远不如种植玉米和大豆,玉米和大豆都有国家补贴,小麦没有补贴,所以小麦种植面积比重很小。

(三)品牌意识淡薄。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商标意识差,不注重商标注册,不注重产品宣传。作为我市势特色行业的大豆植物油生产企业,都没有中国驰名商标,大多数企业以生产低端粗加工的产品为主,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多数企业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敢也不愿进行技术改造,更不愿其他企业法人、自然人参股投入,引资扩大生产规模,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龙头企业作用的发挥。

(四)粮食加工转化率低。截止2019年全市粮食加工企业粮食转化率为30%,全国粮食转化率为88%,河南粮食转化率达到90%以上。一是企业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造成粮食原料的利用效率低。我市大豆加工仅限素质品的生产,油脂产品仅为色拉油生产,就连新型加工制品也停留在蛋白质的加工阶段。这些加工产品不仅质量不稳定,而且缺乏行业相关政策制度制约,使得其在市场竞争力严重受限。二是企业规模过小。我市大部分企业不仅规模很小,生产能力低下,而且原料提供基地、生产加工基地之间结合不紧密,加工综合能力弱,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及未形成系列化产品生产能力。这造成很多加工企业开工时原料不足,缺乏综合调控能力,抵御市场风险性差,另外由于技术落后,产品的质量不高。如果粮食加工企业通过改进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就会提高竞争力。三是资金短缺。到了收粮季节,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想去银行贷款,无抵押物给银行,导致银行贷款资金也有限,所以企业原粮储备量不足,从而造成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的原粮无法保障供应,企业就无法正常生产。如翔河油脂公司年加工能力30万吨,仅原料收购每年就需要6多亿元,企业只能最多融到2亿元,一年最多生产4个月。四是企业粮食收储成本高。在国内收购粮食,需面对千家万户,原料到达厂内需包装、运输、储存等费用,每收购一吨粮食约需收储费用75元。在沿海,每吨大豆到达车间的费用不足25元。所以我市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加大规模加工急需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政务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对我市粮油加工企业的统一规划、统筹部署和协调管理,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力度,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管理体制,对粮油加工业进行统一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二是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工作,利用行业协会提高相关技术、信息等的服务和协调,为企业做好市场预测,使企业快速了解行情、及时调整决策和投资方向。三是应建立健全我市粮油品加工业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法律咨询服务等,保障粮油加工业的快速健康。

(二)优化粮食品种,推进粮油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

生产优质粮源是企业原料保障和产品质量保障的根本,是企业的第一车间。积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自己标准化优质粮油基地,从抓种植培育着手,重点培育具有原产地标识的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优质粮油品种,为粮食加工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不断提高优质、高效的特色种植业比重,稳步调整粮经饲结构,提高比较效益。

(三)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粮食加工业良性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专项扶持资金。采取多种渠道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建议对重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政府可以采取贴息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收购资金信贷支持。同时,建立多种形式的农牧业产业化担保基金,各级政府可采取资金注入、补助、补贴、入股等方式予以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生产性自有资金投入,有计划、分阶段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通过龙头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路子,促进全县粮食加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从根本上加快我市粮食加工业的良性发展。(四)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战略意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粮油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只有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围绕品牌开拓市场,才能更好开拓市场。一是引导企业树立品牌经营理念,推进品牌创建,积极进行质量标准化认证,科学制定品牌产品发展规划,支持特色加工产品注册,大力开展名牌产品推荐认定,做大做强名牌产品。二是引导企业推进营销创新,提高名牌产品知名度。充分利用各类展示展销平台、大众媒体等宣传推介品牌,扩大品牌影响。通过良好的品牌树立企业产品形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依靠科技创新,建立战略合作和技术创新联盟,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的档次,增加其附加值,延长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