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企哈萨克斯坦找“粮机” 年产值翻番

2019-11-21
摘要:

拥有85年历史的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动「出击」哈萨克斯坦市场,成为中国首个在哈萨克斯坦落地的粮油类企业。建起了「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位一体的跨国粮油产业链,企业年产值亦由原来的5亿、6亿元跃至13亿元。

文汇网

20191121/39c0a7f7f418ff8f2c5ded8fac216f15.jpg

爱菊集团董事长贾合义(左二)与科研人员在哈萨克斯坦种植基地调研。

建跨国产业链减成本增收益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6年,不少企业对于到中亚等地投资仍抱着观望态度,有人认为缺少商机,更多的人因为不熟悉当地情况而不敢迈步,还有人认为资金雄厚实力强的国企、大财团等才去投资,无人无物的中小企业更不愿意去当地冒险。事实如何?

文汇报的《探索新丝路》系列,透过访问在当地做生意的国企、私企和初创企业,当中包括在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告诉大家他们在当地投资的真实情形、经验和教训。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美贸易摩擦未有消除的当下,这些企业和个人在当地投资的经验,或许可以成为包括港企在内的其他企业发掘新出路的一个借鉴。

2016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拥有85年历史的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动「出击」哈萨克斯坦市场,成为中国首个在哈萨克斯坦落地的粮油类企业。在打通中哈双向贸易通道的同时,爱菊集团并建起了「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位一体的跨国粮油产业链,企业年产值亦由原来的5亿、6亿元(人民币,下同)跃至13亿元。

包括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在内的西西伯利亚地区,被誉为农产品种植的「净土」,其天然绿色的农产品一直广受全球粮商的青睐。然而,由于交通、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面对优质的农产品,粮油商们只能「望洋兴叹」。

曾几何时,因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爱菊集团在粮油进口方面吃尽了苦头。「以前从俄罗斯进口油料,海路辗转铁路,一趟下来得近两个月时间。」爱菊集团副总经理刘冬萌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运输耗时长,加之油料价格容易波动,企业成本亦随之增长。为了找寻新的市场,2016年,爱菊将目光瞄向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农产品高质

「那里的土地和环境特别好,高品质的农产品和爱菊的追求不谋而合。」刘冬萌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爱菊到哈萨克斯坦进行了多番考察,最终决定在当地开展合作。

由于粮食种植周期较长,爱菊便选择从采购贸易入手。2016年3月,中欧班列「长安号」首个回程班列顺利抵达西安,搭载的便是爱菊集团采购的2,000吨哈萨克斯坦油脂。然而随着贸易合作不断加深,爱菊渐渐发现,当地的生产工艺和产量已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运送耗时当地设加工厂

「以前总觉得『走出去』就是把东西拉到国外卖出去,但事实上,『走出去』的本质应该是互通有无。于是我们开始考虑在当地建厂。」刘冬萌说,集团选定在哈萨克斯坦的产粮大区北哈州建立物流园区,同时又收购了一个粮库,并建成了一个年产30万吨的粮油加工厂。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部分原料直接运回西安,部分则经初加工后拉回。

但随着业务量加大,爱菊进口的粮油在进入中国境内后却面临着通关效率低下的问题。「70%的中欧班列都从新疆阿拉山口口岸通关。从哈萨克斯坦运送货物回西安,在新疆阿拉山口通关时,往往排队时间太长导致成本增加。」

为了节约成本,爱菊2017年在阿拉山口建起了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从哈萨克斯坦运回的粮油产品可直接进行初加工,再辐射至全国各地。

加工后进口税项成本降

「在阿拉山口的园区降低了我们的物流成本,因为从哈萨克斯坦到阿拉山口保税区等于一站式到达;另一方面,进口的产品在阿拉山口保税区进行初加工后,饲料麸皮等不用再纳税,企业税收成本节约近30%。」刘冬萌说,如此一来,从哈萨克斯坦种植初加工到阿拉山口物流集结和全国辐射,再到西安主销区,三位一体的跨国产业链条便形成了,三地联动,互为一体,又互为补充。

三年多来,日趋完善的跨国产业链使爱菊发展欣欣向荣,并成为中国跨国产业链试点企业之一。刘冬萌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爱菊既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和实践者,未来爱菊还将通过打造有效海外粮仓,继续深耕「一带一路」市场。

续建海外粮仓下站俄罗斯

他表示,目前爱菊仍以哈萨克斯坦为主要市场,今明两年将计划在俄罗斯建设粮仓,进一步拓展区域合作,收购俄罗斯的小麦和油料。「哈国已拥有一个粮库,一个年加工30万吨的油脂厂。通过在俄罗斯建设粮库,累计或将带动种植500万亩以上,流转约150万吨粮食和油料,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3,000人以上。」

「我们也将逐年扩大进口额度。」刘冬萌预计,明年爱菊进口的小麦面粉将会达到10万吨,也将加大与中粮及其他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做大国际粮油贸易,争取在3-5年内,成为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粮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