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陵晚报
关注油品含量的人很少
金陵晚报记者在南京几个比较大型的超市做了随机调查,发现关注调和油中油品含量的人很少。市场上的调和油很多,“谷物调和油”、“花生调和油”、“橄榄调和油”等等,还有的调和油中标注含有深海鱼油,价格也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我们选购食用油,一般也就看看牌子和配方,对于具体每种油品的含量,好像还没习惯做关注。”一位正在挑选食用油的消费者表示,他准备选用的这种调和油,油品倒是很多,包括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等十几种油品,最少的有两种,最多的有十几种,虽然以单品命名,但油的成分也不少。标签上对所含油品的含量标注得很详细,但基本上也就是蛋白质、能量等的百分比,具体到某种油品的百分比,在标签上是压根看不到的。
那为什么这些品牌的调和油不在标签上标明每种油品的含量呢?超市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是业内做法。“调和油只有企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这位工作人员是某品牌食用油的推销人员,他表示,前几年也曾说过要出台调和油的国家标准,但后来因为各种利益原因,国标迟迟未能出台,这也导致市场上的各种调和油一直没有标明配方含量的原因。
高价油冠名误导消费者
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其实早在2006年关于食用调和油的“国标”就曾出台过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粮油集团提出以占比三分之一或者50%的油料来给调和油命名,名称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递减等意见,但时至今日,食用调和油的标准也没有出台。
此前有多家媒体报道,与纯的花生油、橄榄油、茶树油等相比,以这些油为底料添加其他油品的调和油价格会低廉很多。添加10%的花生油可以叫花生调和油,添加1%的花生油也可以叫花生调和油,但是成本却完全不一样。通过以某种高价油如花生油、橄榄油等命名的食用调和油,容易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在这些油中,花生油、橄榄油、茶树油是主要成分,但事实上不一定如此,这些价格不低的调和油中可能只含有一点高价油。
而最近有消息称,由于国内调和油勾兑市场比较混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将在下半年重新启动制定《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记者在中国食用油网站上查询到当年的食用油标准的送审稿,其中标签一项提到:“当以某种或某类原料成品油对产品进行冠名时,应注明该种或该类原料成品油的实际含量(质量分数),且文字和数字的高度不得小于1.8mm(毫米)。当以某种功能性因子(成分)对产品进行冠名时,应注明该功能性因子(物质)的学名和实际含量,且文字和数字的高度不得小于1.8mm(毫米)。”这也就是说,一旦标准出台,食用调和油标签上的油品含量便不能再玩“太极”,必须清楚标明冠名油品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