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土榨油靠谱吗?”中的纰漏-媒体传播监督应更专业

2015-05-11
摘要:

央视揭露了土榨油存在的问题,引起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值得点赞。不过本期节目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不够严谨,出现了一些纰漏,实属遗憾。 [详细]

  作者:@qiuwenjie  油脂行业专业人士
 
  2015年5月7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土榨油”靠谱吗?》。节目揭露广西和广东某些地方的土榨花生油存在极为严重的问题:大规模的掺假、致癌物黄曲霉素超标等。
 
  对工业产品的不信任、对地沟油的恐惧;以及亲眼所见、香味、童年的记忆,让很多人将土榨油列为家庭首选用油。去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中有一段关于徽州土榨菜籽油的情节极为精彩,顺带让土榨油火了一把!
 
  土榨油存在诸多问题:不仅仅是黄曲霉素超标,还有苯并芘超标、烟点低、保质期短等缺点。央视揭露了土榨油存在的问题,引起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值得点赞。不过本期节目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不够严谨,出现了一些纰漏,实属遗憾。
 
  1花生油的成本
 
  在谈到花生油成本问题的时候,节目中是这样表述的:
 
  “记者在梧州、肇庆两地走访了20多家油作坊后发现,这些都号称是纯正的花生油,低的只要7、8元一斤,高的则要16元一斤,价格差了一倍,普遍的则在一斤10元。记者了解到,在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两地的花生批发价,无论什么品种,最低的也要超过一斤4.5元。按最低每斤4.5元计算,2.5斤花生的价格至少在11元以上,也就是说一斤纯正花生油的价格不可能低于11元。”
 
  我在京东上找到了两款国内比较有名的食用油品牌的花生油,价格如下:
 
 
  油脂的密度大约是0.91kg/升,经计算可知上述两款花生油的价格都是11元/斤。这里面还摊入了加工、包装以及销售成本,难倒这两款大品牌花生油也是掺假不成?
 
  我以前看到的类似计算食用油成本的新闻报道里,几乎所有的记者都会在这个问题上犯晕。他们在计算成本的时候,直接把所有的原料成本摊到食用油里,但忘掉了原料并不是全部转化为食用油,榨油之后还有另外一个产品---饼(或者叫粕)。以花生为例,新闻里提到2.5斤花生产1斤花生油,那么其实还产了1.5斤的花生粕。查询5月9日的花生粕报价是2800元/吨,折合1.4元/斤,这部分产品收益就被记者华丽丽地忽视掉了。
 
  当然了,规模化工业生产的原料和产品的价格、加工成本、出油率跟小作坊的差别是很大的,比如花生散油报价大约是14000元/吨,折合7元/斤,两者不能完全类比。但是从方法上来说,记者在计算成本的时候漏掉另外一种产品无疑是不严谨的。
 
  2花生油的鉴别
 
  记者将从市场上买到的16种花生油送到广东中测食品化妆品安全评价中心进行检测,评价中心的主任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在5度的冰箱里边,把油冷冻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可以看这是纯正的花生,它这样一个比较陈澄清透明这样一个油的状况;这个就是添加了棕榈油,它看起来就浑浊一些;这个就很明显了,它变成了乳白色的膏状物,这个的话就很明显它加入了动物油脂的成份。你看这个大豆油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说这也是花生油当中,目前掺杂大豆油掺得比较多的一个原因。”
 
  前些年坊间流传过一种鉴别地沟油的办法,就是将食用油放入到冰箱中,如果出现凝固就标识掺入了地沟油。这种方法的不靠谱之处之一在于会冤枉不少好油,比如:棕榈油、椰子油。其实花生油也会被冤枉的,因为花生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一般植物油要高一些,且饱和酸中长碳链脂肪酸含量高,在低温下也是比较容易凝固的。
 
  上述引用的那段话表述的很含糊,一段时间是多少时间?10分钟还是半个小时还是更长的时间?在5℃的冰箱里,花生油也一样可以凝固的,只是可能凝固速度没有棕榈油和动物油脂那么快而已。报道中又没有给出这“一段时间”到底是多久,有些消费者可能就会因为放入冰箱中的花生油凝固而担心。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我在微博上看到某个花生油厂家已不幸中枪:
 
  3关于黄曲霉素的毒性的叙述
 
  节目中评价中心的主任为了让大家印象深刻,对黄曲霉素做了这么一个描述:
 
  “我们做一个比较,武侠小说当中我们就会听到有人说有鹤顶红,吃一点就死掉了,鹤顶红就是砒霜,黄曲霉毒素的毒性相当于鹤顶红的68倍,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长期少量的这样一个积累,对肝脏造成损伤。第二个就是它是一类致癌物,是苯并芘致癌性的4000倍。”
 
  “毒性相当于鹤顶红68倍”这句话足够吸引眼球,《广东广西出现黑心土榨油 毒性相当于鹤顶红68倍》也成了很多媒体在第二天报道新闻时候的标题。
 
  首先要说这个叙述是不太准确的,比如黄曲霉素的毒性是鹤顶红(准确的叫法应该是三氧化二砷)的68倍和氰化钾的10倍,这应该是比较三者的急性毒性LD50(半数致死量)。查阅这三者的LD50(大鼠):黄曲霉素B1是7.2mg/kg,三氧化二砷是20mg/kg,氰化钾是6.4mg/kg,并不是上述的倍数关系。另外黄曲霉素和苯并芘都被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列入一类致癌物,这是反应了这两种物质和致癌之间具有的相关性。致癌是个慢性过程,不像急性中毒有个剂量效应,所以这个4000倍的来源也相当可疑。
 
  至于媒体转载时候的那个标题,那更是偏离事实。从《广东广西出现黑心土榨油 毒性相当于鹤顶红68倍》这个标题看,似乎成了土榨油的毒性是鹤顶红的68倍了,那岂不是吃了就马上急性中毒而死?完全是标题党。我国的花生油国标对黄曲霉素的要求是含量<10μg/kg,低于此剂量的,可视为安全范围。有一句话叫做“脱离了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但是按照上面的思路,也许可以拟这样一个标题《市售所有花生油被检出含黄曲霉素 毒性相当于鹤顶红68倍》。
 
  以上这些指责似乎有些吹毛求疵,但是我以为在涉及到食品安全等大众关注度较高的话题的时候,建议媒体界应该追求传播内容准确性和权威性,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拟定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土榨油不靠谱也一直是油脂业内人士一致的观点,但是我们并不需要这类过度的不准确宣传。君不见,这些年食品行业被各类为吸引眼球的不实文章已经被黑到惨不忍睹。
 
  另外说件事,我当然是反对掺假行为的,但是具体到本次节目所报道的掺假,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悖论:节目中记者买了19瓶花生油,其中只有3瓶没有掺假,但是这3瓶花生油中却有2瓶黄曲霉素超标。其它的16瓶花生油中又检出4瓶黄曲霉素超标,所以节目中得出黄曲霉素总超标率超过了31%。
 
  且不说取样是否科学,就单纯从这个结果看吧,掺假的16瓶花生油只有4瓶黄曲霉素超标,超标比率远低于不掺假的,其原因就在于掺入的大豆油或者棕榈油。大豆油和棕榈油基本不存在黄曲霉素超标,所以掺入之后实际上是稀释了强致癌物黄曲霉素的浓度。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谛笑皆非的结论:掺假的安全些,不掺假的反而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