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输入效应主推连豆上涨行情

2009-06-01
摘要:

继5月下旬突破3700元/吨的国储托市价心理“红线”后,大连大豆市场在“端午节”假期后首个交日即再次上演火爆上涨行情,资金广泛出击、期价频创新高的表现显示市场多头氛围空前高涨。 成本输入效应仍是推动连豆上涨... [详细]

继5月下旬突破3700元/吨的国储托市价心理“红线”后,大连大豆市场在“端午节”假期后首个交日即再次上演火爆上涨行情,资金广泛出击、期价频创新高的表现显示市场多头氛围空前高涨。


  成本输入效应仍是推动连豆上涨主因


  美盘大豆市场自3月初低点到目前1200美分高点涨幅已高达350美分,与此同时,波罗的海干散货航运指数也由2300点涨至3500点附近,创出近8个月新高,从而令中国进口大豆到港估算成本由同期的3200元/吨逐步升到当前的4200元/吨水平。伴随着进口成本的攀升,进口大豆较国产大豆压榨成本优势日渐丧失,这使得先前因终端需求低迷、国储潜在抛售担忧而表现滞涨的国内市场终于显现出强烈修正补涨意愿。可以说,近期期货盘面以及现货市场价格走强均是对这种输入性成本提升效应的反映。


  之所以将目前的上涨仍定义为成本输入性上涨,理由在于:第一,我国对进口大豆高度依赖,因而国内价格必然要与国际市场走势高度相关,这与我国小麦、玉米生产基本能保证自给的状况存在差别;第二,当前国内豆粕、豆油终端消费需求依然低迷,无论是目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肆虐、生猪养殖利润低迷,或是国内豆油消费的季节性下降,这些均难以在需求方面为大豆提供利多支撑。因此,我们将目前的上涨更多地归结为成本输入性上涨,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需求增加拉动。成本输入性上涨有可能是从大豆率先发动上涨,进而传导至下游产品豆粕、豆油;需求拉动性上涨则可能是先从下游产品豆粕、豆油,之后传导至大豆。这是两种上涨动因,但殊途同归,最终效果是一样的。


  产区旱情为当前涨势推波助澜


  在“端午节”假期前一周,国内大豆市场已经开始关注东北产区干旱影响。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气象资料显示,今年4月、5月份,内蒙古东部、黑龙江省大部持续少雨,与常年同期相比,这些地区降水量普遍偏少5-8成;进入5月份后高温天气持续,这些地区区域平均气温达到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这种温高雨少已经导致内蒙古东北部及黑龙江省正在饱受干旱侵袭,而且预计6月份,黑龙江大部降水量将比常年同期偏少1-2成,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西北部偏少2-5成,干旱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目前干旱已经造成产区大豆作物严重缺苗,加之今年春播期本就延后以及种植面积预期大幅下降(官方机构预计降幅在5%-10%,民间预测高达20%),中国2009年大豆产量前景堪忧。


  诸多潜在利空因素仍不容忽视


  尽管目前豆类品种涨势凶猛,但一些潜在利空因素或者说是不确定性因素仍不容忽视。首先是国储大豆潜在抛售影响,目前连豆期价持续保持在3700元/吨之上,现货市场逼近该水平,政府按既定顺价销售原则向市场抛售大豆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大。虽然考虑到收购和存储环节的各项费用,真正实现顺价销售大豆价位至少要比3700元/吨高出200-300元/吨,而且最终收储总量的700余万吨大豆中有150万吨为中央储备、短期不会释放,但其余的400万—500万吨临储大豆流入市场,阶段性利空影响将不可避免。


  其次,高价对美豆需求的潜在抑制影响。由于按目前美盘价格推算的7月份前后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已经高达4200元/吨,较之按顺价销售原则的国储大豆价格已无优势可言,这将令国内油厂短期需求重心转向国产大豆,美盘在失去中国进口需求支撑的情况下后续上涨动能将不足。


  再者,美国农业部6月底的面积报告数据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基于目前CBOT大豆、玉米新作合约的比价差关系以及近期机构的预估情况,6月份报告美豆面积数据不排除调增的可能。


  综上分析,进口成本提升“老瓶”加上东北产区干旱“新酒”,当是连豆近期迸发活力、恢复走强的关键。但国储抛售、高价对美豆需求潜在影响等利空因素仍不容忽视,不排除诱发盘面产生阶段性回调可能。因此,在坚持中长期看涨前提下,对于短期急涨行情仍应保持一份理性心态,盲目追涨操作要不得。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