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业加工项目上马,中储粮打通产业链

2009-07-27
摘要:

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新上马30万吨的大米加工项目后,中储粮全产业链布局有了实质性的拓展,但是在毛利率只有5%左右的大米加工行业,要获得现实的收益,与民企和外资企业同台竞技,这仍然只... [详细]

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新上马30万吨的大米加工项目后,中储粮全产业链布局有了实质性的拓展,但是在毛利率只有5%左右的大米加工行业,要获得现实的收益,与民企和外资企业同台竞技,这仍然只是一个开始。


  中储粮的计划


  中储粮日前宣布,中储粮三河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投产,该公司可年产大米30万吨、米糠油0.45万吨,并配备相应的运输配送和批发市场等平台。中储粮(三河)米业项目属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是得到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的市场调控项目。


  业内人士介绍,三河项目只是中储粮系列规划的一个步骤,下一步中储粮可能还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大米的主要消费区建设大米加工厂,完善从种植到仓储以及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中储粮进入粮食加工业早有先声誉。在2008年底的《求是》杂志上,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发表署名文章说:“中央储备粮如果局限于储备环节,维持‘买原粮、卖原粮’现状,其结果要么就是被其他市场主体利用或钳制,要么就是被边缘化,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包克辛因此表示:“要加快拓展以储备为中心的产业链,将所涉及的生产、物流、加工消费等领域有机整合起来。”


  三河项目正是中储粮从中国大粮仓向市场大粮商的具体表现之一。在粮油领域,截至2006年底,中储粮系统从事粮油加工业务的企业共有53家,业务范围涉及大米加工、面粉加工、食品加工、玉米加工、油脂加工等,但相对规模都不大。


  “一座年生产30万吨大米的工厂,资金投入需要5亿~6亿元。”业内人士向CBN分析了此次项目的投入规模。由此足以看出,中储粮在产业链上游正在集中发力。


  市场说了算


  与民营和外资企业相比,中储粮进入粮食加工业有不少优势。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志华对CBN记者表示:“中储粮本身承担政府下达的稻谷收储任务,现在又自己做加工,在原粮供应上有很大优势。在资金上其他企业也没法比。”


  今年以来,中储粮、中粮集团等央企获得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而不少民营和外资企业则与这些资金无缘。


  4月,中粮集团天津粮油综合基地动工,总投资额达到40亿元,部分资金来自于国家1000亿投资拉动内需计划。


  6月,有关部门启动油菜籽收储,中央财政给予委托企业每市斤0.10元的一次性费用补贴,虽然有一定数量民营企业入围,但是中储粮和中粮集团仍然占据大头。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粮油行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以大米加工业为例,国内有数千家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中储粮、中粮等央企进入则会改变这一行业的竞争格局。经过2006年以来的逐渐发力,中粮集团已经形成年产60万吨大米的产能。在拥有原粮、资金优势的央企面前,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的压力不小。


  但是中储粮也会面临自己的难题,进入大米加工业除了建设工厂,在销售渠道和技术研发体系上也需要很大的投入,而这并不是中储粮的长项。“以米糠油为例,国内大部分企业只能生产四级毛糠油,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提炼一级毛糠油,中储粮能否突破技术瓶颈仍然存在未知数。”业内人士对此存有一定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