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中粮,益海嘉里谋求“技术突围”

2009-11-23
摘要:

11月18日,一直淡出媒体视野的丰益国际董事长郭孔丰现身上海浦东,为当天成立的丰益国际全球研发中心揭牌。此举对于益海嘉里的全国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期,被媒体称为“宿敌”的中粮,频频在益海嘉里的产... [详细]

11月18日,一直淡出媒体视野的丰益国际董事长郭孔丰现身上海浦东,为当天成立的丰益国际全球研发中心揭牌。此举对于益海嘉里的全国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期,被媒体称为“宿敌”的中粮,频频在益海嘉里的产业领域内加码。益海嘉里在米、面等新拓展的领域的生存空间正在受到挤压,而传统的优势领域--食用油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在进一步缩小。


  面对央企的步步进逼,益海嘉里因“身份”问题而遭受的政策劣势将很难在短时间内予以扭转,于是以“技术”实现突围成为了益海嘉里的首要战略选择。


  博弈中粮


  益海嘉里与中粮的竞争早已被业界无限放大,同处寡头地位两者的直接对垒在所难免。


  2006年底,丰益公司以27亿美元收购了新加坡郭氏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与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益海集团合并,成立益海嘉里公司,成为中国的油脂业寡头,也成为了世界级的粮油巨头。从那时候起这个年销售高达1000多亿规模的粮油巨人,无论在体量上还是竞争实力上均与中粮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在整个竞争格局中,中粮在多个劣势领域内已经缩小了与益海嘉里之间的差距。在小包装油领域,根据《中华油脂网》的调查显示,2007年益海嘉里的市场份额为37%,中粮的福临门为7.8%;到了2009年,福临门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了10%,缩小了与益海嘉里之间的差距。


  在大米行业,两者的竞争尤为激烈。从2006年,以“香满园”进入大米行业,并在此后推出金龙鱼大米,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实现了对早上市的“福临门”的超越。从2006年到今年的3年时间里,益海嘉里与农民合同种植水稻的面积已经达到28万亩。


  面对益海嘉里的迅速发展,中粮开始加大马力追赶,在短短过去两个月内就先后在成都和大连落子。


  在研发中心成立后,技术成为了益海嘉里与中粮博弈的一个重要筹码。一方面,益海嘉里可以依托研发中心的科研能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如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投入,将对农产品[12.80 0.31%]的种子升级及产品的改良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研发提升整个工艺过程的效率,比如在米糠油的研发中,就是对稻米加工的米糠进行再利用,大大提升了产品使用效率。


  推进“去外资身份”


  “中国每年生产的稻谷在2亿吨左右,按照米糠比例8%计算,产生的米糠油可以达到200万吨,如果换算成大豆,需要增加1.1亿亩左右的土地。”穆彦魁表示,益海嘉里目前做的研发不单是为自身产生经济价值,还是为“三农”做出自己的贡献。


  除此之外,益海嘉里此前在农业循环经济、面粉加工等多个领域内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以佳木斯种植基地农业循环经济为例,就是通过将东北废弃的稻壳充分燃烧,通过蒸汽燃料满足工厂的能源需求,而剩余稻壳灰则可以从中提取白炭黑和活性炭。


  按照益海嘉里计算,如果全国的稻壳灰都用作燃料,相当于2500万吨煤炭的热量,等于几个大型的煤炭一年的开采量。


  “此次研发中心将进一步增强益海嘉里的研发能力,并更多地关注生物发酵、酶工程、分子生物学、食品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和加工、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生物质新能源新技术等几大技术领域。”穆彦魁表示。


  穆彦魁也承认,很多研究领域的社会意义要远远大于经济意义。


  而这背后,更多是希望通过益海嘉里的技术贡献拉近政府和社会对其的“身份认同”.


  实际上,这是益海嘉里寻求香港上市后,又一次寻求“身份回归”.郭孔丰更是表示,研发中心的建立是丰益国际科技全球化的新起点,也是丰益助力中国粮油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