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茶油因其远高于橄榄油的品质一向被认为中国国粹,而言中国的油茶产业必言江西湖南。2010年油茶行业“老大哥”金浩茶油因爆出了“高致癌物质苯并(a)芘超标”事件毫无悬念地进入前十大负面新闻,时至今日,百度或者GOOGLE“金浩”,首页搜索结果仍为“超标门”所累。就在人们以为油茶产业前景堪虞之际,2012年4月12日,一家身居广东梅州的油茶企业却悄然公开招股。
本着了解金浩茶油对于广东省的油茶同行公开招股的看法,记者尝试约见企业法人时,企业方以时间安排等原因委拒,于是记者提出联系以前采访过的几位高管人士,却被告知早已离职,当记者提出能否告知这几位人士私人联系方式时,被告知不知道联系方法,接着记者又提出了解金浩的经营现状等其它问题,均被企业方拒绝,话间似有难言之隐。
致癌茶油已经淡出公众视野一年多了,为何还要对媒体采访抱有这样的防范心理呢?经过记者一番走访,终于搞清楚企业的苦衷所在,原来是家丑不可外扬,那几位高管人士,趁金浩茶油危难之时,不是团结一心共渡难关,而是“逢低吸纳”,买下半壁资产,自己当董事长去了。
油茶产业是由种苗、种植、加工、销售四大模块组成,这一次内部分拆,把最关键的种植种苗两板块悉数收入囊中。尽管金浩茶油仍然在官方网站上声称自己“集科研、种植、生产、销售茶籽系列高档食用植物油于一体”,实际上已无一草一木归于名下,伤筋动骨头至此,逊色于省内省外的后起之秀也就不奇怪了。
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讲,金浩茶油的发展与油茶产业本身的发展几乎可以同日而语,尽管功过是非,但金浩的一系列市场推广把茶油这种湖南“土特产”改造成一个国家政策重点关注新兴产业是谁也不敢否认的事实。对于茶油这个商品,几乎所有的公众认知、技术标准、国际影响、行业规则、盈利模式、资本运作方法都来自金浩,更不要说大大小小的油茶企业从业人员,认祖归宗都是在金浩这个熔炉中完成了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
作为媒体,对于金浩所代表的民族油脂企业,最初是好奇,继而是褒扬,进而变成愤怒,最终归于同情。时间可以忘记一切,但公众请不要忘记金浩茶油以企业之力,尽社会之责的事实,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景,难道我们真的愿意看到一个行业的旗手淡出江湖,一个民族油脂工业的巨人由先驱变成先烈?
公众看待问题,无一不受惯性思维和道德标准的影响,例如处理劳资之间的关系,总是习惯把老板视为强者,而把员工视为弱者,资方占了劳方的便宜,那叫“为富不仁”;劳方占了资方的便宜,那叫“劫富济贫”,这是“杨白劳思维”在作祟。又比如和外国人做生意,被外国人占了便宜叫“丧权辱国”,占了外国人便宜叫“为国争光”,这叫“霍元甲思维”.
历经20年雨雪,曾虎踞中国油茶行业十载的金浩是什么样的“黄世仁”,又是什么样的“杨白劳”呢,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劳资矛盾水火不容,前高管涉嫌收受巨额回扣等惊人内幕逐渐浮现出来。
那位乘人之危收购了金浩资产的“杨白劳”,正是两年前“超标门”事件中以“义正严词”形象频频露脸的新闻发布人。在金浩工作7年,历任部门经理、办公室主任、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董事等除了老板之外的所有职务,仅在2009年在一次资产收购过程中,与他人勾结,将价值30多万元的一个油茶加工厂,作价数百万元卖给公司。公司收购该茶油加工厂至今已近3年,从未开工生产过一滴茶油,造成巨大损失。而“杨白劳”们也因与同伙分赃不均,终于2012年被同伙举报,经长沙市公安局经侦支队证实,公安机关已经正式受理此案,涉嫌收受巨额回扣的犯罪证据正在进一步侦查当中。
据知情者透露,这位“杨白劳”利用“搞”得来的钱财,大肆挥霍。买洋房、买别墅,豪华轿车,长期保养多名情妇,为情妇买名贵首饰在,公共场合出双入对,毫不避讳。私生活淫乱不堪,自拍与年轻情妇淫乱过程照片和录像,向他人炫耀,给企业带来恶劣影响。当然,他的“喜儿姑娘”不但不担心卖身抵债,反而可以享用“阿姨”送的宝马跑车。在茶油生产、原料采购过程中,“杨白劳”亦有类似情节,公众敏感的神经马上就会把“超标门”和这位高管联系在一起,至于是否属实,还只能期待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
联系到近来网络媒体多次曝光一些食品、药品生产企业单位把负面新闻推卸给“临时工”的作法,其惺惺作态令人反胃。“超标门”的爆发,不正是因激化了公共信任而引发的的危机吗。如果当时的金浩公司顺势把致癌事件说成是某高管所为,并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察,公众一定也会自然地顺从“被杨白劳思维”而众口烁“金”,若不是公安机关掌握了事实,“杨白劳”的伪善将永远隐匿于我们道德的死角。
道德与理智永远是一对悖论,但是现在社会的轴线,却是契约的精神而不是道德,是程序的正义而不是形式。昔日的金浩固然为众矢之的,当时的记者也不可能不义愤填膺,但是负责任的媒体,始终不能跟随乃至煽动公众的情绪,而是要通过冷思考,揪出隐藏在金浩茶油里真正的致癌物质,长远地造福社会。
金浩推动了盘中餐、林之神、新大地等一大批新兴油茶企业走向资本市,而自己却深陷与管理层的矛盾纠结,借用浪漫的海涅和严谨马克思都喜欢的一句话,金浩茶油为中国的民族油脂产业“播下了龙种”,却为自己的股东“收获了跳蚤”.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这样的高管,真是哑巴吃了黄莲,最起码还能有勇于“当哑巴”的良知和“吃黄莲”的品格。我们在这里也想询问一下网友,含有致癌症物质的茶油流向市场难道仅仅是因为少买了一台检测设备?民营企业里出现这样的蛀虫难道只是股东们的责任?
任何同时在湖南和广东经商的人都会认同,两个省的火车旅行时间虽然只有短短120分钟,但人文环境就象冬天的气候差别那么大。有意思的是,珠三角各地到处听得到湘音,吃得到湘菜,数百万湖南籍的广东人能把事业干得有声有色,而他们在长沙的近亲却沉溺于麻将馆和酒吧,这不能不说是“淮橘成枳”的怪事。
肯定有人会用地理区位的差异来解释经济的差异,但是地理位置只能解释气候,解释不了制度。张五常曾用海产养殖做过形象比喻,美国华盛顿州天气较冷,不适合养蚝却成了养蚝的胜地,相比之下,香港的气候好得多产量却很低。原因华盛顿州把海滩甚至被海水浸泡的石头都法定为养殖企业所有,而香港禁止海滩所有权归属海产养殖企业,各养殖企业通过私下协商的办法,在划分海滩过程中的支出远远大于气候带来的优势,涸泽而养,掠夺性的使用资源的结果是产量越来越低。看来,骆家辉不告老还乡的话,香港的海产养殖是比不上老美了。
与张五常的比喻极端近似就是,湖南是全世界最适合油茶生长的地区,但是第一个走进资本市的油茶企业却诞生于广东。鲁讯说,在未有天才之前,要先有培养天才的土壤。制度就是民营企业成长的土壤,影响到民营企业的成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兴衰。
现在的珠三角,虽然经济不能向20年以前那样井喷,但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商业文化成为主流意识,外国人中国人、外地人本地人融合为一个成熟的商业氛围,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内地很多省份中,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远不如东南沿海省份那样宽松,其结果,苛政猛于虎,可以吃掉蚝,吃掉茶油,吃掉民营企业,吃掉一切,而金浩这棵脆弱的茶油苗,就要在这种环境中生长为一片森林。
民营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取决于各地的人文环境,好的自然环境产生山茶花,不好的人文环境产生蛀虫,如果山茶花里发现了蛀虫还不作为,蛀虫就会繁殖生长,茶林就会大面积枯萎,那个时候再到广东来招商引资,那就贻笑大方了。
籍借广东油茶企业首开招股上市的机会,分析了油茶产业的本质问题。一问问企业,民营企业与公众一样,多数情况下也是无奈的弱势群体;二问问公众,老百姓多是盲目,跟着舆论导向追涨杀跌;三问问领导,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上不是天时和地理,而是人和,一个股东不作为,不过长出几个平庸的高官,一个领导不作为,民营企业丧失生长的土壤。
中国的民族油脂产业总有脱颖而出的一天,相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以金浩茶油为代表的湖南油茶产业,能够象广东的史玉柱一样挺起脊梁,绽开绚丽的曼陀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