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外企增多,业内人士呼吁加强宏观调控

2004-05-12
摘要:

近年来,外商瞄准日益增大的国内食用油市场,在沿海地区控股、参股了一大批大型油脂化工企业。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外资控股、参股油脂加工企业增多,将加大政府调控国内食用油市场的难度。他们呼吁国内企业和粮油... [详细]

    近年来,外商瞄准日益增大的国内食用油市场,在沿海地区控股、参股了一大批大型油脂化工企业。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外资控股、参股油脂加工企业增多,将加大政府调控国内食用油市场的难度。他们呼吁国内企业和粮油主管部门,高度警惕油脂化工市场出现的这一新动向,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扶持国内油脂化工企业发展,以免日后食用油供应受制于人。

    近年,沿海地区兴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资、独资、控股和参股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日益增多,生产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情况,截至2002年,全国大豆日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的大型油厂有53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4家,加工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3,精炼油日加工能力150吨以上的油厂48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38家,精炼油加工能力占国内市场的90%以上。

    国家发改委日前在南昌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分析说,外商控股、参股油脂化工企业在食用油供应紧张时,极易结成联盟停产或者压货不销,左右国内市场供应。去年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波动期间,有关部门调查发现,一些外资控股、参股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彼此询价,适时调整市场报价。
食用油是日常生活必需品,食用油供应短缺、价格上扬将导致市民恐慌引发抢购,影响市场稳定。专家认为,国家有关部门要保证国内油脂化工企业一定数量的产能,以保持对国内食用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特殊情况下的最低供应。目前,由于一些政策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内油脂化工企业与外商控股、参股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国内油脂化工企业普遍反映,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货源问题。当前,我国大部分食用油生产企业主要使用大豆作为原料,其中过半原料依赖进口。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逐年增加,2002年前9个月,进口大豆177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007万吨;2003年大豆进口数量估计超过2100万吨,接近世界大豆贸易的1/3。近两年,质检总局控制检疫许可证发放节奏,对控制进口、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大豆生产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上却造成大豆进口向沿海大型油脂企业,主要是外资及合资企业集中的局面,不利于国内油脂企业发展。去年前8个月,益海(烟台)集团所属的8家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进口大豆412.55万吨,约占同期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1/3。去年,国家有关部门暂停办理进口大豆的转基因临时安全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紧张,并造成10月份大豆进口到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主要依靠进口大豆为原料的油脂化工生产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

    国内货源调运不畅也阻碍了油脂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河北三河汇福公司去年在东北收购大豆20万吨,到10月底,只运回4万吨;辽宁省大连华农加工厂去年在产地收购大豆50万吨,由于铁路部门无法安排运力,到10月底,实际到厂不足10万吨,其余40万吨存放产区。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年大豆榨油能力已达5000多万吨,大大超过目前市场需求,而一些企业仍在低水平扩大生产能力。

    业内专家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改进对转基因大豆进口检疫许可证的审批工作,允许大型商业性公司代理中小榨油企业申请检疫许可证,组织大豆进口,改变大豆进口过于集中的局面。同时,加强国内大豆运输的组织协调,铁道部门适当增加铁路车皮、增加东北产区大豆外运能力。粮油主管部门应严格控制目前大豆加工能力的盲目扩大,适时发布大豆加工能力预警信号,研究制定榨油业市场准入标准,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对所有企业大豆进口合同进行备案,及时掌握企业停产检修情况,防止因企业生产经营中断造成市场紊乱。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