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协调机制外资加快大豆业垄断布局

2006-02-12
摘要:

自2004年大豆危机以来,跨国粮商正在形成对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垄断布局,使我国的大豆行业出现了"拉美化"倾向,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外资形成垄断布局 目前,外资企业正在形成对我国大豆加工业的... [详细]

    自2004年大豆危机以来,跨国粮商正在形成对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垄断布局,使我国的大豆行业出现了"拉美化"倾向,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 
 
    外资形成垄断布局

    目前,外资企业正在形成对我国大豆加工业的垄断布局。仅ADM、嘉吉和邦基三大跨国粮商已经掌握我国近1/3的大豆加工能力,如果加上金光、正大等,外资已控制我国40%的大豆加工能力。若按有效加工能力计算,国内大豆加工实际被外资控制50%以上。尤其是2004年大豆危机引发行业重组洗牌以来,随着国内中小企业的停产关闭,外资进一步加快了扩张步伐。如ADM已经参股13个工厂(约1500万吨加工能力),2005年通过其控股的托福公司欲收购华农集团30%的股份;嘉吉已在东莞、南通投资建厂(约250万吨加工能力);邦基已收购山东三维。

  另外,我国大豆进口供应也主要由少数跨国粮商控制,如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公司垄断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如按此趋势发展,今后2~3年内,跨国粮商将完成垄断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战略布局。

  国产大豆进一步被挤压,主产区有可能出现"卖豆难"问题。2004年我国进口大豆2023万吨,超出国内生产的20%,进口大豆的激增严重挤压国产大豆市场空间。2005年1~7月,我国进口大豆达1487万吨,全年进口约达2100万~2300万吨,有可能创进口新记录。国产大豆每年9月上市后,一般在次年3月份销售完毕。但调查表明,到2005年8月,上年的国产大豆还有近20%的库存积压。需要重视的是,随着沿海地区外资主导的大型加工厂逐步取代内地企业,对国产大豆的采购将进一步萎缩,这对实施我国大豆产业振兴战略严重不利。
 
  全行业继续大面积亏损,国内企业遭遇生存危机。据调研了解,国内绝大部分大豆加工企业持续两年巨额亏损,已经有多家企业停产关闭,有的则濒临破产,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形成引发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

  行业发展缺乏协调机制

  导致我国大豆行业形势严峻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行业组织协调机制。由于没有行业组织协调机制和整体规划,再加上各地区招商引资、投资冲动的作用,近几年大豆加工能力建设严重失控。按照目前国内市场需求测算,大豆加工能力只需3000万吨,而实际加工能力已经达7000万吨,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同时,信息不畅、信息服务薄弱问题突出,导致行业无序发展、恶性竞争严重。2004年全行业遭遇重创,本应痛定思痛地及时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协调机制,但迄今为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其次,缺乏防范和控制国际市场风险的意识和手段。大豆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农产品,但国内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市场风险管理意识。如国内期货市场、远期合同等风险管理工具不健全,市场发育不成熟,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国际市场风险。也有企业反映,由于目前外汇管理政策的限制,企业不能进入国外期货市场交易,2004年许多企业因此损失惨重。

  第三,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国际贸易规则。目前少数几家跨国粮商掌握着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主产国大豆的收购、仓储和出口码头等设施,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大豆货源。世界大豆贸易基本被跨国粮商垄断,已无公平竞争可言。与此同时,世界大豆价格由代表美国市场供求关系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决定,并不能有效反映全球市场的供求情况。中国作为一个占全球1/3的大豆进口大国,却没有定价话语权,不得不接受不公平的定价机制。

  大豆问题带来的影响

  首先,影响大豆主产区农民增收。进口大豆已明显打压国产大豆价格,2005年大豆价格比上年同期降低近20%,影响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第二,对国内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不利。目前豆油是我国第一食用油源,占国内食用油消费的38%,豆粕则为养殖业提供60%的蛋白原料。大豆行业既关系国计民生,也对畜产品价格乃至宏观经济意义重大。我国2003年10月开始的粮价上涨,除国内供需趋紧等因素影响外,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大豆价格暴涨则是直接诱因。在我国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今后国际市场风险向国内传递不可避免。若大豆行业被外资全面垄断,既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保持市场稳定,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隐患。

  第三,直接影响国内就业。大豆加工过去一直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前几年加工厂平均规模为日处理300吨大豆,能够吸纳120个劳动力。近几年来,随着外资的扩张,平均规模已扩大到2000吨,吸纳劳动力仅180人。每百吨加工能力吸纳的劳动力从40人降到9人,减少了77%。显然,大豆进口和国内加工规模急剧增长,带动的中间需求主要来自国外,并没有带动国内劳动力就业的扩大。这并不符合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以解决就业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战略思路。同时,大量中小企业的关闭破产,也影响到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警惕"拉美化"陷阱

  如果不扭转大豆行业继续恶化的形势,后果将不可设想。当前尤其要警惕和防范跨国公司对我大豆进口和加工行业的全面垄断,防止大豆行业落入"拉美化"陷阱。

  首先,尽快制定大豆产业发展规划,近期应要求各地暂停批准新增大豆加工项目。加快出台反垄断法,全面评估外资垄断对就业、市场和产业安全的影响。切实采取措施扶持现有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抓紧建立和完善大豆行业组织。要总结上海市行业协会发展署的经验,在有关部委成立行业协会促进和管理机构,制定行业协会发展规划,建立"业必归会"制度,推动行业协会发展,加强行业的自律和管理。由行业协会负责对大豆进口实行统一对外、集体采购制度,推广长期供货合同模式,打破跨国公司对进口的垄断。

  第三,把大豆加工纳入国家粮食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建议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部选择5~6家年加工50万吨大豆以上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作为应急加工定点企业。在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引起市场波动时,定点企业按照国家要求承担应急和调控任务。同时,将定点企业作为组织中小企业、发展行业协会的核心,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建议国家在税收和储备粮油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如对定点企业实行收购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安排一定的大豆和豆油储备计划等。

  第四,加强市场风险防范与管理。应建立国际市场风险控制应急机制,要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制度创新,解决好国有粮食企业进入期货市场交易和风险控制问题。

  第五,鼓励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大中型粮食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直接掌握国际粮源,建立稳定的国际粮食供应链,阻断跨国公司的风险转移链条,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