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外资在华植物油产能分布研究

2008-08-21
摘要:

[导读]由于粮食产业在我国的特殊战略地位,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满足国内油脂供给,我国才逐渐放开大豆进口市场,同时,以嘉吉、邦基、ADM和路易达孚为代表的国际资本业借机大举进入中国植物油压榨市场。经过... [详细]

[导读] 由于粮食产业在我国的特殊战略地位,直到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为满足国内油脂供给,我国才逐渐放开大豆进口市场,同时,以嘉吉、邦 基、ADM和路易达孚为代表的国际资本业借机大举进入中国植物油压榨市场。经过短短10 年左右的时间,目前国内食用植物油总供给量已达2400  万吨左右,其中进口油脂油料折合食用油量接近1500 万吨,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97 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 家企 业参股控股持有股份,占我国植物油压榨总产能的66%。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正在逐步将中国变成全球植物油加工工厂,中国油脂 压榨业被外资垄断风险加大。


  当前国内植物油消费主要集中在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三大品种。目前,三种植物油消费量约占全部植物油消费量的四分之三。由于国内植物油供 给的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进口,因此具有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的跨国公司在国内植物油市场的竞争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主要跨国集团 在中国植物油行业发展状况为主线,对当前外资企业在华植物油产能做一整体分析。


  一、我国植物油压榨业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植物油压榨业的飞速发展。以大豆加工业 发展为例,自1996 年我国放开大豆进口后,1999年外资开始大举进入,到2000 年,我国日压榨大豆300 吨以上的油厂在100 家左右,日压榨大豆能力为6.4 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为600 吨, 全年大豆压榨能力首次突破1000 万吨。到2001 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加至10.7 万吨,2004 年底达到20.2 万吨,2005 年底达到了25.4 万吨,到2006 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300 吨以上的企业 已超过170 家,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27 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超过1500 吨。按每年开工率300 天计算,年加工大豆能力可达到8100 万吨。在2000-2006 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 倍。 目前全世界有11 家日处理油料为6000 吨的大型油厂,其中5 家在中国,即江苏张家港东海粮油(12500 吨/天),广西防城港大海油脂(7500 吨/天),河北秦皇岛金海油脂(7000 吨/天),连云港 益海油脂(6000 吨/天)和河北三河汇福粮油(6000 吨/天)。全国拥有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集团有益海油脂、中粮集团、九三油脂、大连华农和 大连华良,这几家企业集团大豆加工能已达到日处理力10 万吨以上。


  其中在东北内陆地区形成了以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阳金石豆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东北大豆压榨圈,以压榨国产大豆为主。在 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以大连日清公司、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河北汇福粮油公司、九三油脂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公司、烟台益海油脂公司、日照邦基 三维和黄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大豆压榨圈,这些地区主要以压榨进口大豆为主,在每年11 月到次年3 月期间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在江 苏和浙江地区形成了以张家港东海粮油公司、连云港益海油脂公司、南通嘉吉公司、宁波金光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江浙大豆压榨圈,常年以进口大 豆为加工原料。在华南地区形成了以泉州福海油脂公司、东莞嘉吉公司、东莞中谷公司、广州植之元、广西大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华南大豆压榨 圈,该地区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是在2001 年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原料来源均为进口大豆。在内陆地区形成了以四川金石油粕公司、重庆新涪油脂 公司、陕西邦淇油脂公司、周口益海油脂公司、郑州阳光油脂公司为代表的内陆大豆压榨圈,这些油厂既加工进口大豆,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资料显示,2006 年,全国入统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012 个,年处理油料能力7177.4 万吨,精炼能力2166.2 万吨 。另据统计,截至2006 年底,我国植物油总供给的总量从1996 年的1 千多万吨增加到2400 万吨,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增加至17 公斤。


  二、外资企业在国内投资状况


  大豆市场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农产品市场之一,根据WTO 准则,2001 年以后,我国大豆市场大门被彻底打开,国际市场的大豆疯狂的涌入国内市场 ,在2001-2003 年是我国国内大豆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大豆进口也在2003 年首次突破2000 万吨,超过国产大豆产量。


  资料显示,随着世界大豆加工业重心逐步向我国转移,国内的企业家也纷纷采取了扩张大豆加工业的对策。2002 年,东北新建大型大豆榨油厂4  家,日加工量达6500 吨;拟建、在建的大型油厂5家,预计日加工大豆6400 吨。河北的金海粮油公司、汇福粮油公司,也将分别于2003 年年底将 自己的加工能力从2500 吨和3000 吨提高到6000 吨和7000 吨。江苏张家港的东海粮油公司的大豆日加工量2003 年已达7000 吨。山东2003 年初 已有大豆加工厂100 多家,日加工能力达3 万多吨。广东的大豆加工能力也在迅速扩张,仅东莞的一家2003 年在建的大豆加工厂日加工能力就将 达到1 万吨至2 万吨。此外,许多小厂也在大力改建、扩建,加工能力也在大幅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 年全国日加工600 吨以上的大豆加工厂已达100 多家。全国大豆加工能力已近5000 万吨。但2003 年以后,随着大豆进 口贸易的正常化,进口大豆数量急剧增长,以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四大国际粮商为首的国际投资商开始加大投资,全面进入我国大豆加 工业。


  目前外资企业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进行原料进口贸易,如大豆、棕榈油等,二是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三是进行资金 参股。实际中,跨过粮商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往往是三种方式并用。


  在原料进口贸易方面,进入2004 年后,国际市场投资基金利用其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以及掌控的南美大豆资源优势,开始对我们大豆贸易进行疯 狂打压,致使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滑落至全行业大幅亏损的深渊。首先是在CBO 吨市场上进行点价方式将高价豆卖到国内市场,同时 其国内参股企业利用我国“当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可以免交所得税,同时也不用交纳增值税,并且亏损部分还可以冲抵未来的赢利部分”等相关 税收规定,规避税收费用实现“把左口袋里的钱亏到右口袋里”,完成资本境外转移目的。


  相比之下,我国的民族压榨企业却承受了实实在在亏损。另外,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外资方还可以通过恶意亏损来达到使中方资本缩水、而其自身 却通过资金优势扩大股份的目的,最终达到其操控中国压榨市场的目的。


  另外在国内油脂原料进口上,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根据了解,目 前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多数中国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而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 进口大豆资源,如ADM 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另外,嘉里、益海合并过程中,通过股份置换,ADM  将持有丰益国际的股份。


  此外,目前棕榈油是除大豆油外中国第二大消费食用油,也是调和油生产的主要原料。中国几乎全部棕榈油都依赖进口,中国年进口棕榈油450 多 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东南亚,而合并后丰益国际将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公司之一,将在中国棕榈油进口中大举获利。


  在建厂和投资参股方面,根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资料显示,2006 年入统油脂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0 个,仅占6.9%,但统计 数据也显示,年产量1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企业30个,总产量达1079.9 万吨,占入统食用植物油企业总产量的62.4%。中粮集团、嘉里粮油集团、益海粮油集团食用植物油产量均达到100万吨以上 ,分别为205.4 万吨、188 万吨、152.3 万吨。前10 家企业总产量占本行业入统企业总产量的比重达到食用植物油44.7%。其中嘉里粮油集团、益 海粮油集团为外资企业,目前已经合并重组为丰益国际,中粮集团的油脂业务也含有ADM 的股份。汇总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嘉吉公司、邦基公司 、托福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和来宝公司五家跨国粮商对我国的十多家大豆压榨厂进行了资产重组。来宝公司先后收购了广西钦州大洋油脂和江苏南 通宝港油脂,重组了重庆新涪和山东新龙油脂;邦基公司先后收购或控股了山东日照三维油脂、南京华农油脂和天津正大公司;嘉吉公司先后收购 了东莞华农油脂和阳江丰源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兼并了霸州华农油脂,并对张家港江海粮油工业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托福公司重组了湛江华农公 司,并通过郑州阳光公司入股开封正大和许昌山花公司。此外,中纺粮油公司与ADM 等相关外商成立合资公司,先后租赁或入股菏泽华瑞油脂、东 莞盈丰油粕公司和蚌埠花园油脂公司,并计划在日照港建设大型粮油物流基地和大豆压榨厂,据悉近期中纺粮油仍在与国内两家大型大豆压榨企业 集团商谈重组其属下的大豆压榨厂事宜。


  目前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 家企业参股控股持有股份,占66%。


  三、外资进入对国内相关产业影响


  外资进入我国植物油压榨市场,一方面满足了国内植物油需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将康发展有所贡献。根据了解,1998/1999 年度我国大豆压 榨量为1094 万吨,而2006/2007 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突破3200 万吨。而其间国内大豆产量仅为1600 万吨左右,严重满足不了国内需求,熟悉国 际贸易经验外资的进入对我国解决植物油供应问题带来了好处,特别是在棕榈油进口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繁荣发展。同时,跨国粮 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流模式,对我国整个粮油市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外资的进入也促进了国内食用油生产工艺的进步,更新了国内的消费观念。


  中国制造受人诟病最多的是技术含量不高,实际上近年来所争议的,无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还是中国商品质量危机,折射出的是国内少数企 业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产业链条中获利过低,所以遭遇频繁的贸易摩擦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国食用油行业十几年前,因为技术 上的差异,消费的食用油被称为“土油”、“洋油”。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成长,目前在加工工艺等很多技术领域上,已经占据了世界前列的位置,尤其是黄曲霉素去除技术上的成就。


  中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成长,从同质竞争转变为创新竞争,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扎扎实实地从 “创新技术”做起,别无他途。


  但另一方面却也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危机。


  大量的进口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我国油籽压榨中心也逐渐转向沿海地带,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采用进口大豆,由此也造成我国大豆产区出现卖 粮难,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局面。传统的大豆主产区目前仅黑龙江、内蒙地区产量较高,大豆在黄淮及长江流域已经成为经济作物种植。在黑龙江 省,豆农50%以上的家庭收入来自大豆,尤其是北部地区种植大豆近2000 万亩,当地种玉米积温不足,种小麦效益更差,种植大豆是当地40 余万 户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这部分农民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另外,外资在国内的大肆建厂扩建,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 费,同时伴随着沿海集中设厂的增多,投资风险也在加大,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数据资料显示,在2000-2006 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 倍,但在此期间,国内大豆实际压榨量仅增长了1.2 倍,国内大豆压榨能力 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大豆实际压榨量的增长速度,导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2006 年我国实际大豆压榨量只有3500 万吨左右,仅 占全部大豆压榨能力的43%(如果考虑压榨能力300 吨日以下的小型油厂以及可加工多种油料的油厂也加工部分大豆,目前全国大豆压榨能力将超 过9000 万吨,大豆实际压榨量占全部大豆压榨能力的比重不足38%)。


  目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主要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尤其是近几年,沿海地区大豆压榨能力快速扩张,企业规模庞大,受国产大豆采购和运输规模及费 用的限制,加工进口大豆已成为南方沿海地区大豆压榨油厂的惟一选择而且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大豆压榨能力远远大于华北和东北地区。据不完全 统计,截至到2006 年底,我国华南和华东沿海各省的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已达到17 万吨,年可加工大豆5100 万吨,除山东内陆地区部分油厂加工少 量国产大豆外,其他油厂基本上是全部加工进口大豆。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为10 万吨左右,其中有一半的压榨能力位于沿海地区, 这些油厂的加工规模均超过1000 吨,最大的达到10000 吨,压榨进口大豆也成为这些企业的首选按照。以全国大豆日压榨能力为27 万吨计算,沿海 地区的大豆压榨能力占到75%以上,这些地区的油厂每年加工进口大豆数量占其大豆压榨量的比重超过90%。


  调查数据显示,由于产能过剩、布局集中,2003-2005 年之间我国建成的大型大豆初榨油厂,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因经营困难,导致破产倒闭或被其 他企业兼并重组。


  同时,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使我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在国内大豆市场上也失去话语权,大豆进口时间、数量 、价格被国外参股控股企业所掌控,国内油脂压榨业有被外资垄断的风险。


  据悉,目前,我国的大豆加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延伸到饲料加工、畜禽、水产养殖、营养保健、包装、化工、环保、军事、医药 、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领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国内大豆生产消亡,大豆将完全依赖 进口,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受制于人,进而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食品营养所需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来源将受制于人。由于大 豆加工和贸易已被外资掌控,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我国的大豆供应及饲料工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全面受制于外国,传统豆制品、肉 、蛋、奶及水产品等的供应将面临挑战,严重危及我国食品安全。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