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附体广州冷机, 赖氏大豆野心和运作内情

2008-11-23
摘要:

理财周报独家卧底直击,披露鲜为人知赖氏大豆野心和0.91元EPS一年运作内情。 EPS:0.91元,翻三番 11月19日,广州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广场28层。20多家国内机构研究员“短兵相接”,轮番拷问深居简出的东凌集团总裁、... [详细]

  理财周报独家卧底直击,披露鲜为人知赖氏大豆野心和0.91元EPS一年运作内情。

  EPS:0.91元,翻三番

  11月19日,广州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广场28层。20多家国内机构研究员“短兵相接”,轮番拷问深居简出的东凌集团总裁、广州冷机实际控制人、植之元董事长赖宁昌。

  11月13日,停牌将近一个月的广州冷机公布了整体资产置换计划。其方案是,以全部资产及负债,与第一大股东东凌实业集团拥有的植之元100%股权进行置换。

  于是,植之元上市后,A股市场将迎来首只大豆加工股。根据广州正中珠江出具的盈利预测报告,广州冷机每股收益将由重组前的0.13元增长到0.91元,足足涨三番。而根据盈利预测,重组后的广州冷机2009年的净利润将达2亿元。这一业绩,足以让广州冷机成为业绩最好的农业股之一。数据显示,植之元2006年、2007年和今年1-8月,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9.71亿元、40.58亿元和35.35亿元。

  正是由于如此良好的概念,广州冷机股价在重组草案出台后连续4个涨停,区间涨幅近50%。

    南沙一期调查

  记者的调查,由植之元广州南沙工厂开始。11月19日上午的南沙,虽然冬阳普照,但站在珠江入海口的码头边,风力仍很大。

   一众研究员团团围住植之元南沙工厂负责人张总提问。这天早上,记者和他们一道,刚刚从广州市区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来到这里。借研究员的身份,记者作为惟一的媒体独家参与了上午的工厂参观和下午的公司高层对话。

  手拿喇叭的张总,清晰地回答着各种问题,看得出他是一位具有相当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占地600多亩的植之元南沙工厂,目前运营着一期工程。参观从一个沙盘模型开始。“现在所处办公楼后面的空地,是二期工程用地。最边上的是三期预留地,主要用于精炼油项目。”

  最大的看点无疑是工厂自用码头。据介绍,这个码头目前每天能够卸载6000吨大豆,可以允许3000吨的船舶进港停靠。只见一台卸粮机巨大的“抓斗”正在作业——像房地产开发用的泥土起重机那样,从船舱抓起大豆,放到漏斗上经由传送带送去加工。“每斗卸载10万吨,经过漏斗输送到计量塔,再到吸尘机,然后到存储罐。接下来进入生产线,最后制成豆油(资讯,行情)豆粕(资讯,行情)。整个过程全封闭、自动化。”

  风很大,抓斗经过的岸上覆着一层豆皮。漏下的大豆,被沙包拦住,一名工人正在清扫。遇上雨天,这样的作业就可能暂停,因为雨水会影响大豆的湿度。目前植之元正在考虑引进国外的吸粮机,直接从船舱内部输送大豆,从而不受天气影响。大豆卸载码头的旁边,还有一个小型煤炭专用码头。“每吨大豆要30多公斤煤,每天要用200吨。配合的其他能源消耗是蒸汽,和煤炭的比例是7∶1。”

  南沙工厂的大豆全部由美国、阿根廷和巴西进口,尽管加工只需要4个小时,但实际的订单销售要滞后一个月。据介绍,南沙工厂于2006年9月投产,年加工大豆150万吨。而植之元另外一个位于广州新塘的老厂,早于1996年投产,设计产能60万吨。据透露,单是一期工程投入就高达7亿元,二期保守要在4亿元以上(已进入评估和报建)。南沙工厂的产成品包括四级豆油、豆粕以及浓缩磷脂。据称,三期工程将向下游产品延伸,计划每天生产1000-2000吨精炼油。

  植之元南沙工厂干净、整洁,没有什么粉尘。映入眼帘的是纵横的水泥路,油罐、厂房、空地错落有致,扑鼻的是浓浓的大豆油香。走进楼上的控制室,桌上放着两台生产流程控制电脑。“工厂有200多名员工,但由于生产过程基本是自动化,所以你们很少看到生产线工人。”

  一行人来到豆粕仓库。只见豆粕被自动打包后,由工人装车;豆油一方面由软管直接装船,一方面装上油罐车,另一方面还有3只每个能储存5000吨豆油的厂区油罐。在码头时还见到一艘靠港油船,黑黑的软管正向船仓输油。

  手指着停在厂区的十几辆等待装运豆粕的卡车,张总说起一个有趣的细节:一些精明的下游厂商,一定要等到豆粕冷却以后再装车,以防“热胀冷缩”造成损失。

   上市运作已有一年

  下午1点,一行人赶赴位于广州CBD珠江新城华夏路8号的植之元总部继续调研。

  “这位是实际控制人赖总。”广州冷机董秘对走进会议室的研究员们介绍。研究员们纷纷走上前去,交换名片。但见赖宁昌的名片上写着东凌集团联席董事长、总裁的头衔。参与交流的另外一位是植之元总经理候勋田。被人称为“国宝”的候,是植之元的核心人物,他的一套期货期权套保手法,是植之元风险经营管理的核心。

   赖宁昌半个小时讲话期间,始终面带微笑。他甚至称呼在座的研究员为“金融家”。看得出来,赖宁昌在这个下午踌躇满志。赖的东凌集团,屡屡跻身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除了任职东凌集团联席董事长外,赖还兼任核心业务植之元的董事长。

  “东凌是民营企业,有粮食加工、制造和地产3个产业。粮食加工是主业,我们1997年进入这个行业。中国大豆的生产加工最初在北方,由于南方气候适宜、养殖业基础发达,一些人于是从北方运送大豆来南方加工,但最终发现物流成本高。1999年开始,我们逐步在广东建立生产基地,新塘工厂当时是广东的第一个大豆加工厂,在长江以南规模最大。国家1997年放开大豆进口,从零到3000万吨,作为大豆故乡的中国一举融入全球竞争市场,成为最大的进口国之一。从自产自销到与国际接轨,历经2001年、2004年大豆风波,我们侥幸生存了下来,关键在于一帮由侯总带领的团队。” 赖总把话头转到他所骄傲的团队。

  “与国际巨头相比,我们欠缺的是资本结构。团队要有归属感,需要社会认同,只有上市后才有条件让人才的公允价值得以发挥。”赖再次举了一个东凌人才优势的例子:某独董是国家发改委参与政府“1号文件”制定的专家。

  赖的这番话,从记者与一名与会的知情券商研究员处得到证实。“植之元的上市运作已有一年,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公司想让股票市场对核心团队的激励买单,另一个是不让鼎辉这些觊觎很久的PE低价拿到股份,上市后可以有个更高的溢价。”

  谈到未来,赖宁昌表示:“这个行业的空间非常大,有多大能力就能做多大。可以说大豆加工既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行业,而是百年行业。上市后,我们将巩固榨油量和市场份额,计划向上游合资、优先购买原料。”

  在赖的眼里,8亿农民的城镇化、中国GDP每年10%的增长,这些都是其从事大豆这个“百年行业”的最大基本面。

    潜在的风险与套保

  也许是经常熬夜看芝加哥期货外盘的缘故,侯勋田已早生华发。植之元的套期保值应对风险的方法,成为其经营核心,这也是一众研究员最为关注的。

  “我们的操作方式为买入看跌期权以及卖空期货合约。买入看跌期权意味着大豆价格下跌时,能够将所持有的大豆现货保值,实质上是通过看跌期权为持有的大豆现货未来跌价‘保险’。这种策略在大豆价格上涨或者平稳时,将成为现货保值的‘保费’而少量转入大豆采购成本。虽然在上涨时候相对会少赚一点,但当价格下跌时,套期保值收益将冲减大豆采购成本,保护遭受现货市场下跌风险。卖空期货合约是套期保值的辅助手段,与买入看跌期权相比,卖空期货合约在规避市场下跌风险的同时,无法享有现货上涨收益;期货合约需要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增减保证金,会影响到正常的资金安排。”侯解释。

  广州冷机的重组草案显示,植之元买入看跌期权占套保头寸的比例从70%到100%,而卖空期货合约占套保头寸由0到30%。近年单季度的套保损益占当期营业成本比重有增加之势,2007年1季度的套保损益-289.51万元,2008年2季度的套保损益-1058.17万元)。在今年7-8月份,其套保反而盈利2213.15万元。观察近两年的数据,植之元的单季度套保覆盖比例都在七成以上,今年2季度更高达106.24%。

  “除非大豆价格每天上涨,否则我们不做定价。因为我们买货要提前1-2个月,加工又要2-3个月,因此对于进货必须套保。”据介绍,植之元的套保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交货价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差价贴水,其次是航运价格套保,最后是在国内大商所现货交割实现利润。“为大豆装船时的航运价格套保,是植之元独创”。

  “除了美国圣诞节放假一天以外,我们几个人每晚都要盯盘,冬天夜里要到3点半以后,半夜里还和赖总电话交流如何操作。”

  在座的广州冷机流通股股东万家基金研究员提出:“植之元能否像地产里面的万科、家电里面的苏宁那样,走出去进行产业并购?”对此,赖、侯二人表态谨慎。“目前确实与一些企业进行沟通,寻找合作机会。但走出国门到美洲种大豆,还需要国家扶持。”

  植之元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对此,候和赖都提到人才梯队培养。“如果不保持学习,我们这些人不到5年就要被榨干了。”植之元在这样的一场卖方路演中,很少提到风险。但在其重组草案中,不难发现端倪。植之元近3年的毛利率波动大(2006年、2007年和今年1-8月,分别为3.82%、4.41%和7.03%),尽管采用套保防范风险,但仍因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到盈利;同时,南沙工厂建设造成的82%资产负债率仍居高不下。

  由于身份关系,记者没有和这些研究员更多交流。但中投证券的最近一份报告说,广州冷机的投资焦点主要在于东凌集团对于油脂业务的良好产能提升和业务管理能力,“股价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政府调控食用油的时间拖长、农产品价格波动以及人民币升值速度减慢等。”

    谁是植之元?

  植之元是谁?国内投资者可能并不一定很熟悉,但对鼎晖等风投大鳄来说,则再熟悉不过。

  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大豆加工企业,植之元在我国进口大豆压榨量中约占4.25%的市场份额,是压榨量排名前十位的三家民营企业之一。

  植之元目前的销售采用“现货销售+远期预售”的方式。“福临门”、“金龙鱼”等厂商均是其销售对象,2008年1-8月合计销售占比25%。

  “东凌是民营企业,有粮食加工、制造和地产3个产业。粮食加工是主业,我们1997年进入这个行业。从1999年开始,我们逐步在广东建立生产基地,新塘工厂当时是广东的第一个大豆加工厂,在长江以南规模最大。国家1997年放开大豆进口,从零到3000万吨,作为大豆故乡的中国一举融入全球竞争市场,成为最大的进口国之一。从自产自销到与国际接轨,历经2001、2004年大豆风波,我们侥幸生存了下来。”赖宁昌说。

  植之元2007年实际进口大豆加工量排在中粮控股、新加坡益海、美国嘉吉之后,2007年在华南市场仅次于美国嘉吉,占有率达25.3%。这在大豆话语权自2004年被美国“ABCD”四大家族“侵夺”以后的岁月中,显得尤为珍贵。

  “上市以后,我们将巩固榨油量和市场份额,计划向上游合资、优先购买原料。”在赖的眼里,从种子、化肥、收割、加工到商品、金融的国际粮商产业模式,是其借鉴的终极目标。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