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错误判断重创中盛粮油

2006-07-05
摘要:

期货界人士认为,中盛这次判断错误,主要基于2004年一年熊市后,心态上比较看空,加上国内价格一直跌,由此认为国外市场也会跌,所以就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量抛空。结果,国外豆油期货价格上涨,国内制成品价格也不涨,造成... [详细]

期货界人士认为,中盛这次判断错误,主要基于2004年一年熊市后,心态上比较看空,加上国内价格一直跌,由此认为国外市场也会跌,所以就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量抛空。结果,国外豆油期货价格上涨,国内制成品价格也不涨,造成了进口成本、期货和销售成本的三方面亏损。


  45岁的廉华在2005年遭遇了一次大挫折。


  2004年,廉华还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占据一席之地,他以0.79亿美元的身家位居榜单的197位;一年之后,他的名字已经从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消失,在内地500富人榜中,倒是可以找到他的名字,但这个时候,他已经排在了第375位,资产变成了4.9亿元人民币(以目前汇率计算约合0.61亿美元)。


  精炼油业的隐形“杀手”


  廉华是在香港上市的中盛粮油工业控股有限公司主席、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拥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的廉华在中国食用油行业里有16年经验。1999年创立中盛粮油之前,他在中国商业对外贸易总公司任职10年,负责油产品、油籽合饲料贸易。考虑到中国商业对外贸易总公司是1988年成立、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的直属企业,廉华在此期间获得的经验及人脉关系是其日后创办中盛粮油的宝贵资产。


  1999年,廉华和林杉创办中盛粮油,后者曾在两家从事油产品、油籽和饲料贸易的国企中工作过,在这个行业里油超过20年的经验。


  中盛粮油2004年在香港上市,作为公司创始人,廉华和林杉透过两家注册于英属维京岛的公司拥有上市公司超过70%的股份——廉华的Aswell Group持有63.03%的股份,林杉的Best Key持有7%的股份。


  尽管在2005年之前,中盛粮油几乎是一家不被人注意的公司,但在国内精炼油领域里,中盛粮油却一直占据老大地位,特别是大豆毛油进口量,国内无人能敌。


  2000年,中盛粮油开始涉足国内粮油行业。到2004年底,投资总额已超过1亿美元,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以天津、镇江、东莞及厦门为主体的生产基地,在全国拥有数十个产品配送中心,从原料的国际采购、物流、生产加工到成品的销售配送建立了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其产品覆盖国内三北、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已具行业领导地位。


  如此之短的时间里,中盛粮油能取得这样的行业地位,并非易事。作为创始人的廉华有理由为此骄傲,“公司未来首先致力于全面提升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我们将透过在新的消费中心设立新的工厂,来扩充自己的规模。2005年,我们也将计划推出自己品牌的包装产品,进军零售市场。”在中盛粮油网站早先的视频资料中,廉华颇为自信地描绘着中盛的前景,“中盛将通过未来3年的发展,使自己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但是在2005年,一个错误的判断重创了中盛粮油。


  错误判断的后果


  2005年7月14日,中盛粮油发布业绩预警公告称,自2005年2月底以来,内地成品大豆油价格下跌,但与此同时,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油期货价格却在今年二季度持续走强。这样的走势与以往截然相反,而公司还是按照以往的市场走势进行操作,因此,在内地销售的大豆油进行套期保值的中盛粮油及其附属公司,上半年业绩将出现严重亏损。


  中盛粮油的主要业务是大豆油的销售(包括毛油和精炼油)——公司向国际供应商采购大豆毛油,转售给国内的其他加工企业,或者自己加工诚各类精炼大豆油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这样,中盛粮油的利润空间就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原料价格,即国际市场上的大豆毛油价格;另一个是销售价格,即终端产品(主要是精炼大豆油)在国内市场的售价。


  由于大豆毛油需要进口,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中盛粮油一般通过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进行大豆、大豆油期货的套期保值。由于以往中国成品大豆油的现货价格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油期货价格高度关联——或者一起涨,或者一起跌,因此这样的套期保值操作一直有效保证了中盛粮油避免原材料波动的风险。


  但是2005年的情况完全不同,自2月份开始,中国国内成品大豆油的现货价格出现下跌,但同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价格反而上升,这种价格背离的情况一直到第二季度仍然延续。


  对于中盛粮油来讲,这意味着一旦合约到期,公司不得不在高价位从国外买入大豆油,而在低价位在国内卖出大豆油。为了止损,中盛粮油从4月份开始平仓,但仍然损失巨大,年报显示,2005年公司在期货上的亏损达到5300万港元。


  期货界人士认为,中盛这次判断错误,主要基于2004年一年熊市后,心态上比较看空,加上国内价格一直跌,由此认为国外市场也会跌,所以就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量抛空。结果,国外豆油期货价格上涨,国内制成品价格也不涨,造成了进口成本、期货和销售成本的三方面亏损。


  祸不单行


  尽管中盛粮油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公司是因为套期保值中判断失误而导致损失,并且也已经平仓,但由于中航油折戟新加坡的阴云未散,仍有不少人怀疑其从事期货投机导致巨亏。


  盈利预警的公告发布后,中盛粮油股价也出现了波动,短短几个交易日,公司市值蒸发了近一半,其中在7月15日当天狂跌46.67%,一举跌破了其招股价格,位列当日跌幅榜榜首。有媒体计算,几天内廉华的资产缩水了近2.5亿港元。


  国内成品大豆油价格的下跌带给中盛粮油的还不仅仅是错误的判断。


  整个2005年上半年,国内食用油整体价格持续下跌。以一级豆油的出厂价格为例,2005年初的价格是每吨6100元人民币,到了6月末,价格跌倒了每吨5300元人民币,跌幅达到13.1%。


  尽管到了下半年,豆油出厂价格稳定在了5300元到5500元人民币之间,但中盛的业绩已经大受影响。中盛年报显示,2005年大豆油业务产生的现货毛亏达到1.5亿港元。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