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国产大豆,主力对决或将展开

2009-05-07
摘要:

[详细]

   对国人来讲,虽然围绕国产大豆的话题不绝于耳,但由于国家临储大豆的数量不断增加,不少人认为,国产大豆的状况也许不是外界哄炒得那般岌岌可危。然而近几个月,“沦陷”、“失守”等字眼同国产大豆如影相随、频繁亮相,国家也于近日又增加了百万吨的临储量,大有要将豆农手中的大豆一收到底的气势。国家收购之后,为什么顺价销售无人问津?国产大豆被国家临储之后,对市场的影响利弊如何?在国产大豆保卫战中,拥有资金优势、运作优势的央企能否成为力挽狂澜者?近年,日本等国海外疯狂屯田,这些举措能否透过大豆危机从国粮安全的角度带给我们一些启迪?很多问题都值得读者去深究、去思考。

 地方诸侯纷纷“失守”

 为稳定粮价,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近日,中国国家粮食局已安排中储粮总公司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省(区)购国家临时存储大豆125万吨,其中内蒙古20万吨、吉林5万吨、黑龙江100万吨,这批国家临储大豆的收购执行期截止到2009年6月底。至此,中国有关部门已累计下达大豆收购计划725万吨,数量逼近中国大豆产量的近一半。

 热火朝天的大豆收购场面再次出现,然而回味这种场景却令人略感苦涩。政府一再增加临储大豆数量事出有因———由于受市场冲击,曾经坚守国产大豆的地方油脂企业为了生存,纷纷倒戈。

 2009年新豆上市时,国家发改委出台惠农政策,国储库采取最低收购价收购大豆,每吨3700元,这个价格比进口大豆到岸价每吨高出1000元左右。背负着沉重的成本负担,东北许多油脂企业纷纷停产。九三油脂是黑龙江的大型国企,但其在黑龙江的 5家工厂已经全部停工。早前,九三油脂在沿海港口开了两家加工场,使用进口大豆作为原料展开生产。目前,这两家加工厂被用来养活黑龙江5家亏损企业的职工。不过,使用进口大豆的日子同样不好过,由于原料被跨国公司掌控,大豆价格起伏不定,沿海这两家加工厂目前的经营,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为了保护豆农利益,不挫伤豆农的种豆积极性,国家实施大豆最低收购价;最低收购价远远高于进口大豆价,油脂企业为了生存,求“洋”舍“国”。从逻辑的角度推理,孰是孰非很难界定。但地方诸侯“失守”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国家不断增加临储数量,新鲜的非转基因活豆变成仓库里的陈豆,转基因大豆进一步充斥市场。据相关人士坦言,国产大豆如果不能充实到加工、销售领域,国储数量越多,国产大豆的市场份额越小。

 据统计,2008年,中国全年进口大豆3800万吨,远高于上一年的3100万吨。而公开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大豆的产量为1650万吨,进口大豆数量已经超过国产大豆数量一倍多。进口大豆的增多,为中国粮食产业的宏观调控增加了不少难题。

 2008年10月以来,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收储大豆,最低收购价是每斤1.85元,但按此顺价销售却无人问津。宏观调控冷遇尴尬不止于此,据中储粮内部人士透露:2007年,在跨国粮商的操控下,国内食用油价格猛涨,中储粮抛出20万吨食用油平抑油价,市场上却波澜不起。随后的调查显示,70%的食用油都进入了一家跨国粮商的仓库。

 主力对决或将展开

 中国的食用油油价被跨国巨头玩弄于股掌之间,出乎人们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以丰益国际、嘉吉、邦基、ADM和路易达孚为代表的跨国资本,最擅长的手段就是利用资金优势,通过资本运作消灭对手,垄断市场,从而实现操控价格,牟取巨额利润。来中国之前,这些公司已经用这样的办法控制了拉美等地的粮食市场。

  黑龙江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地,当地的许多油脂企业曾誓言捍卫国产大豆。也许是分散作战实力不济,也许是市场渗透力尚欠火候,也许是金融危机的冲击波过大,今年,许多地方油脂企业退出了捍卫国产大豆的主战场,中储粮和中粮两大央企似乎有走向前台的趋势。

 4月底,中粮的天津粮油综合基地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40亿元的项目投产后,中粮集团在天津地区的油脂油料加工能力将达到600万吨,而中粮的整个油脂油料加工能力将超过1500万吨。中粮官方还特别表示,该项目将加强中粮加工国产大豆的能力,预计每年可收购、加工国产大豆150万吨。中粮方面认为此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东北国产大豆的种植业发展、提高豆农收入以及促进当地就业具有显著带动作用。

 由于中粮将粮油综合基地建在沿海,一些人士对中粮打出的“国家牌”表示了质疑。另一家粮油巨头中储粮也正在筹备建立炼油厂,由于地点选在了黑龙江,人们对其的威力作用表现出了期待。中储粮相关人士说,近年豆油价格调控不力的原因是中储粮对产业链控制太弱,在黑龙江建炼油厂的主要目的是向下游延伸,提高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借以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东北战场的主要竞争者应该是跨国投资企业丰益国际。丰益国际在中国国内食用油市场上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几乎形成垄断的局面。其旗下的品牌金龙鱼、胡姬花、鲤鱼等广为人知,占据了国内60%以上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丰益国际还因斥巨资进驻东北,企图垄断国内非转基因大豆市场而被各界关注。

 据悉,中粮和丰益国际之间的竞争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中国食用油市场特有的“二人转”竞争格局,而两者的代表品牌“福临门”和“金龙鱼”的对决,更是市场冠亚军之间的赶超和被赶超的竞争。据相关人士介绍,在食用油这一快速消费品行业,行业集中度很高,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大多是航母式的企业,而且随着市场的发展,集中度还将进一步提高。中粮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在上游资源、政策等方面具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和丰益国际等全球巨头相比,其在下游品牌的推广、渠道的占有等方面无疑还存在着很多的短板。中粮和丰益国际各自深层的战略部署已初见端倪,目前,竞争不可避免。

 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中储粮关注国产大豆更多的是从国粮安全的角度考量,那么中粮关注国产大豆则是从市场的角度在全盘布局。毕竟,当丰益国际将目光瞄向东北的国产大豆,并虎视眈眈时,中粮不可能无动于衷。

 非转基因大豆是稀缺资源,非转基因大豆油是上等油,未来,随着国产大豆油销售渠道的拓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不管是保卫国产大豆市场还是争夺国产大豆市场,都蕴含着企业对未来市场的预期。人们相信,在这场战役中,如果中储粮和中粮能南北相互借力,国产大豆的话语权应该不会旁落他人。

 海外屯田的启示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粮食生产的自给能力,因为一旦发生粮食比较紧张的情况,各个国家都会禁止粮食出口。尤其是现在,粮食安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例如,近期粮食价格一路走低,对生产者的积极性产生挫伤,为下一轮的粮食危机的严重性埋下了隐患。一些贫地国家开始转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或者租借土地进行粮食生产。

 新一轮的海外屯田大潮中,脚步迈得最快、投入最多的非海湾国家莫属。过去一直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沙特、巴林、科威特、卡塔尔、阿曼、约旦和阿联酋等国家在2007年到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痛定思痛,组成了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携手在海外寻找屯田机会。他们在老挝、印尼、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亚和欧洲的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俄罗斯和土耳其都达成或正在磋商租地、购地协议。在非洲的苏丹和乌干达,也留下了海湾国家屯田的足迹。

 日本的表现也比较疯狂。由于人口增加、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降低,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从上世纪60年代的79%下降到了目前的39%。粮食安全问题日益迫切,这成为了今天日本掀起新一轮海外屯田浪潮的主要原因。2007年底,日本三井公司在巴西购买了10万公顷农田以种植大豆,仅这一协议涉及的耕地面积就相当于日本本土可耕种农田面积的2%。根据非政府组织GRAIN在2008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日本的食品企业于2006到2008年间在巴西、非洲和中亚等地租用和购买了大量农田以种植有机作物。日本目前已拥有超过国内农田3倍的海外农田。

 粮食安全的内涵是多层面的,其核心是最大限度的粮食的自给自足。中国的大豆危机和日本等国海外屯田的出发点是一样的,相互都能产生警醒作用。中国油脂企业如何在市场规律的框架下,帮助中国豆农重拾种豆的信心,将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