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收储:助力?阻力?

2009-05-07
摘要:

[详细]

 2009年5月,市场对于油料的关心集中在了两件事上:08年冬播油菜籽的收获和09年东北新大豆的种植。如果说新菜籽的增产上市已成定局,那么新年度国内大豆种植面积还具有很大悬念,而牵连两者的关键,就是国家政策。

 4月30日,国家再次宣布临时收储125万吨大豆,这一举动,直接刺激了节后豆类油脂市场的大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给市场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回顾08年的行情,由于下半年市场价格一路暴跌,原本抢手的油料(大豆、菜籽)一下子成为了滞销货,农户面对卖豆难、卖籽难的局面,欲哭无泪。2008年10月20日开始,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先后进行了三批大豆和菜籽收储,并且将收储期限一再延长——从09年1月延长到4月再延长到6月底,同时一再表示要完成收储数量。可以说,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国家举动规模之大、决心之坚定,给了市场极大的信心,促进了市场价格的稳定。

 但是,另一方面,国家的政策扶助也造成了一定后果。

 首先,依赖性。可以说,2009年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之所以能有如此大面积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08年国家收储政策,而并非出于市场经济因素。可以想见,在今年油菜籽继续大面积丰收的情况下,国家很难袖手旁观,最终只能如市场所预期的,为保护农民利益,继续高价扶植油料的生产。这种依赖性也将同样在大豆上体现,最终只会导致产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竞争力弱——国家大力保护——期待国家保护而不思发展——竞争力更弱——国家再次保护。

 其次,2008年国家的收储行为,固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实惠,但却给国内油脂压榨企业尤其民间压榨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通过对一些油菜产区油厂的走访,笔者了解到,对于今年的市场行情,由于有了收储政策这一未知变数,油厂对于未来的行情普遍有些迷茫,尽量谋求收储代加工之类风险相对较小的经营方式。

 第三,国家通过收储方式强行冻结了一部分市场库存,迫使油脂企业转向国外油料的进口。相关数据显示:自收储政策公布以来,国内大豆主产省黑龙江大豆出省数量同比减少了一半左右,而国外大豆进口数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屡创新高;进口油菜籽供应量180万吨,较往年有了明显、大幅增长。从数据上看来,由于国家收储所造成的市场供给不足完全由进口油料所弥补,这就给国外市场关于“中国需求”的题材炒作提供了材料,间接推高了国外油料市场价格。

 可以说,由于国家的过度保护行为,在一定程度加剧了油脂行业的脆弱性。政策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力过大,企业自主抗击市场风险能力有所下降,一旦面临市场风险,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国家、在政府、在农发行身上。这一特点,在09年、在菜油企业表现尤为明显,政策几乎成为了菜油企业生产的风向标。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对于国内油料种植的农户而言,缺乏市场化的精神,总是依赖于国家政策这一安全网,这对我国油料行业的正常发展不利;当政策成为我国油料种植的唯一曙光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此感到悲哀。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