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我国粮食市场影响初步分析

2020-01-28
摘要:

全社会同舟共济,共同抗击这场肺炎,这是一次和时间的残酷赛跑。现在正在发生的疫情会对粮食市场造成何种影响,使粮食价格产生何种波动呢?

国科农研院

在新春的第二天,原本不该分享太过于沉重的话题和文章。但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从2019年12月31日到2020年1月25日,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确诊病例从武汉的27例扩散至全国1975例。“人传人”变成了肯定的事实,湖北全省各大城市不得不“封城”,除西藏之外,其余省份相继“沦陷”,并陆续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级响应机制。国难当前,中国已经打响2020年的第一场战役,全社会同舟共济,共同抗击这场肺炎,这是一次和时间的残酷赛跑。那么现在正在发生的疫情会对粮食市场造成何种影响,使粮食价格产生何种波动呢?

实际消费有可能呈现下降趋势

目前我国主要省份的物流和人员流动均受到限制,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纷纷延长春节假期至正月十六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一些大专院校明确要求学生延期返校和户外聚餐活动减少,必然会导致餐饮需求的大幅下滑。同时,由于人员流动的限制对旅游城市的粮食销售构成较大影响。因为旅游人员的减少,对肉食品如猪肉、家禽的消费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引起猪肉、家禽等销售不振,春节期间上涨的肉价有可能会出现一波快速的回落。所以,以上防范病毒传播的必然举措有可能降低我国一季度粮食的实际消费数量。

恐慌引起对动物源食品欲望的减少

疫情有可能造成肉禽类需求减弱,主要是因为居民消费基于对疫情的恐惧(动物传染人),减少了对动物源性食品的摄入欲望。据了解,豆粕90%产量用于饲料行业,而猪和鸡的饲料又占整个饲料行业总量的70%以上。因此疫情将直接导致肉类蛋白需求的下滑,并由此引发玉米、大豆、豆粕等需求的全面下降(植物蛋白向肉类蛋白的转化主要依靠玉米和大豆)。因此,需求不振直接会传导到供给端价格的变化,我们可以预计未来疫情的持续会对玉米和大豆等市场价格波动构成重大影响。

市场消费心理的短期抢购和长期不振相叠加

目前个别地区群众已对疫情产生恐慌心理,对于大米等主粮作物的市场抢购现象已经“零星发生”。比如1月26日泉州市就发生了超市大米抢购现象,但是泉州市发改委和市场局积极应对,多方筹措,保证了主要粮食物资的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目前恐慌造成的暂时需求大增的现象是在投资未来需求的基础上完成的,从长远来看,这对需求是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疫情理论上对农产品期货是利空,但是事实有点相反

2002年11月-2003年11月非典肆虐的日子大家应该不会忘记,但是豆粕指数于2002年11月收于1958,2003年11月收于2694。其中最低点是1819,最高点是2971。全程未见任何影响,一直走的上升趋势,直至2004年3月收于3571(最高3738),大涨了1613,计45.17%。豆粕的全过程挺无厘头的,逻辑上有点说不通,这就是金融的反身性。今年笔者会重点跟踪疫情这个时间节点主要农产品的期货走势,再和各位读者总结汇报。

目前疫情只是按了“暂停键”,对经济活动有一定影响

灾难一般会创造需求,因为涉及到重建,一切都是推到重来。但是肺炎并不是毁坏原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它叫停了目前人类的物质生活,叫停了人类的活动,叫停了服务性的消费活动,叫停市场交易。暂停键,让原本生机勃勃的经济活动变成了一潭死水。没有活动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就不会有交易行为,整个市场都处于一种停摆状态,就必然会导致商务活动的减少,同理,也会抑制消费需求的增加。而且受疫病的影响,来国内旅游的国外人口也一定会减少,这对粮食的需求也是一大利空。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上涨行情可期

目前按照专家的预计,我国这轮疫情最快2月中旬结束,最迟大概是3月底。因为各大省封城导致GDP增速放缓,疫情结束后必定会大放水刺激经济,原来不敢放,现在是难得的机会随便放,所以农产品在货币放水的前提下,有可能在期货市场迎来一波上涨。谁能抓住疫情期间的这波空档期,谁就能越来越舒服。

最后,笔者建议大家不要太惊慌,2003年中国的医疗条件并没现在好,一样可以控制住。在重大风险和灾难面前,我国的体制优势凸显,不出三个月,疫情会全面控制,肯定不会失控,问题是,你不要不幸的成为那个个案。


登录后查看全部内容
微信登录